1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背景资料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402153973420&wfr=spider&for=pc
1.当时研究生物遗传的状况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美国及欧洲各国的植物育种学家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一些国家的科学院甚至公开悬赏征求研究课题。荷兰科学院的题目是:“一种花用另一种花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精而产生新的种和品种,这个经验说明了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和繁育什么样的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巴黎科学院出题:“从杂种的可育性及其性状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的观点出发来研究植物杂种。”一些学者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提出了还未认识到的遗传学理论上的关键问题。例如,奈特选用豌豆做杂交实验,认识到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豌豆有许多性状区分明显的品种,是严格的自花传粉物种,在子代中性状的表现很容易区分等。特别是奈特第一次发现豌豆种子的灰色对白色是显性,用杂交种子和白色种子回交,子代中有灰色和白色两种籽粒。可惜的是他没有计算两种种子的数量比。

克尔罗伊特(J.G.Koelreuter,-)是第一个从事植物系统杂交研究的科学家。他成功地用黄花烟草与另外一种烟草杂交,得到了中间类型的杂种。他还提出用杂种与某一亲本反复回交,杂种可“转化”为该亲本。

盖尔特纳(K.F.Gartner,-)分析了多个实验结果,得出用混合花粉传粉,子代中不会出现性状混合的结论。他认为受精的只有一种花粉,每一个花粉粒都各自独立地起作用。同一个胚珠里不会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胚胎。

萨叶里(A.Sageret,-)用西葫芦做杂交实验时,第一次把两个亲本的性状排列成一组组相对性状。杂交后得到的杂种,性状既不混合,也不是中间型,表现与亲本之一完全相同。杂种的每一个性状对另一个性状来说是显性的。他认为杂种之所以像它的双亲,并不在于每个亲本各种性状的直接融合,而是这些性状均匀或不均匀地分配;自然界使它的产物具有无限多样性和避免单调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以不同方式组合起来的性状的结合和分配,由此就能产生无数个变种。萨叶里的贡献在于进一步明确一个性状对另一个性状的显性关系以及性状的独立分配。遗憾的是他没有用杂交后代做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没能说明性状在后代中的分配情况。

上述的科研工作和进展,为孟德尔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孟德尔着手解决植物的形态和花的颜色等是遵循什么规律传给子代的问题。

2.当时的主要观点

当时对遗传与变异现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泛生论,另一种是种质论。

泛生论是在科学地阐明遗传变异现象以前盛行了许多世纪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精液是在全身各个部分中形成的,汇集后在血管中流动,通过睾丸而进入阴茎。精液中含有能够传递特性的粒子,可以形成胚胎的各个器官。由于这些粒子的相似性,所以能产生同一物种的个体。父母双方中哪一方的粒子较多,吸引力较大,则多半会产生类似那一方的特性;形成粒子的场所就是个体的每一个器官。这样个体的特性就遗传给下一代。

达尔文(C.R.Darwin,-)在年提出“暂定的泛生说”认为,每一个能够各自独立变化的性状是由同一种物质载体—芽球联结在一起的。发育中的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产生出无数个细小的芽球,它们彼此相同,负责每一种性状和器官的形成。这些芽球能以不同的强度进行繁殖,每当细胞分裂时,它们就进入子细胞并能在身体里自由流动,进入了生殖细胞就保证把它们传递给子代。变异取决于芽球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现有芽球的相对百分数的变化,芽球的丢失和数目恢复都能影响到性状的变化。第二个过程是芽球本身性质的变化。

拉马克(J.B.Lamarck,-)在泛生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进废退”使身体各个部分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可通过形成的精液传给子代;通过许多世代,这种“获得性状”积累的结果就成为生物进化的机制。

种质论是魏斯曼(A.Weismann,-)针对泛生论和“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而提出的。

魏斯曼提出的种质学说把“种质”和“体质”加以区别。他认为种质是指性细胞和产生性细胞的那些细胞。体质是保护和帮助种质繁殖自身的一种手段,是指构成除种质以外的身体所有其余部分细胞。种质负责传递保持物种种性所需的全部遗传因子,在世代繁衍过程中,种质自身永世长存,在世代间连续传播。体质则是来自种质的分解,只含有种质的零星残片。种质细胞系完全独立于体质细胞系,体质细胞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获得的性状)不影响种质细胞,因而获得的性状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但是,物种生活在其中的环境所产生的种种外界影响,凡在种质中引起的变异,则是持久的、遗传的变异。关于种质位于何处,魏斯曼于年时宣称:“只有细胞核物质才是遗传倾向的载体。”种质学说包含了科学合理的内容,对以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3.孟德尔简介

孟德尔(G.J.Mendel,一)将他硏究的结果整理成实验研究论文"Experimentinplanthybridization"(译为植物的杂交实捡)于年2月8日和3月8日在布隆博物学会上,分两次做了报告。并于年在学会会刊发表,同时将论文的单印本分送到个科学机构的图书馆,但都未引起任何反响。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的名叫海因策多夫的小村中。父亲是个农民,擅长嫁接。母亲是个园林工人。由于家庭的影响,孟德尔自小酷爱自然科学。他上过小学和中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辍学。年到布隆的奥古斯汀修道院当修道士,年被任命为神父,年起在附近的策奈姆中学任代课教师。年参加正式教师考试,因生物学和地质学的分数低而失败。年去维也纳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年又回到修道院,年应聘到布隆高等技术学校任代课教师,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年再度参加自然科学教师考试,因中途病倒而落选。这样他一直以代课教师身份教学到年当选为修道院院长为止。孟德尔不仅在数学和物埋学方面有很好的基础,而对农业的各个学科有着广泛的兴趣。他既是遗传学家,又是园艺学家和气象学家。他培育的一个倒挂金钟被命名为“孟德尔倒挂金钟”。从年起,他还致力于气象学的研究,—年曾发表过多篇气象学的论文,但孟德尔最卓越的成就是有关植物的杂交实验,这一工作从—年共持续了17年之久,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成績最为突出。豌豆的杂交实验从-年共进行了8年。孟德尔将其研究的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但未引起任何反响。其原因有三个。第一,在孟德尔论文发表前7年(年),达尔义的名著《物种起源》出版了。这部著作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几乎全部的生物学家都转向生物进化的讨论,这一点也许对孟徳尔论文的命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当时的科学界缺乏理解孟徳尔定律的思想基础。首先那个时代的科学思想还没有包含孟德尔论文所提出的命题:遗传的不是一个个体的全貌,而是一个个性状。其次,孟德尔论文的表达方式是全新的,他把生物学和统计学、数学结合了起来,使得同时代的博物学家很难理解论文的真正含义。

第三,有的权威出于偏见或不理解,把孟德尔的研究视为一般的杂交实验,和别人做的没有多大差别。

4.孟德尔的实验过程

孟德尔在实验工作中贯彻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他所用的两个亲本(父本和母本)都只相差一个性状,事实上不管这两个亲本有多少种性状差别,他只注意研究一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孟德尔与那些早期研究者相比,他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1)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孟德尔从豆科植物中选择了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传粉的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材料。从市场买来的豌豆种子可以说都是纯种。杂交实验从纯种岀发,是他实验成功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杂种。豌豆花的结构特点,使得人工方法去雄和进行异花传粉很方便。此外,他对豌豆材料进行了品种和性状的选择,挑选的有差异的性状既明显又稳定。(2)精心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是科学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德尔的成功还归因于采取单因子分析法,即分别地观察和分析在一个时期内一对性状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他首先发现了分离定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把个别性状综合起来,又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3)精确的统计分析对杂交实验的子代中出现的性状进行分类、计数和数学的归纳。由于孟德尔有数学和统计学家的头脑和训练,他从一个简单的二项式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中,找到了豌豆杂交实验显示岀来的规律性,并深刻地认识到1:1、3:1数字中所隐藏着的深刻意义和规律。(4)首创了测交方法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他的因子分离假设的正确性。实践证明这种以杂交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纯合亲本进行测交的方法,完美而巧妙地成为遗传学分析的经典方法。(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符号体系孟德尔在解释豌豆杂交实验时,巧妙地抽象岀科学概念,创造科学符号体系予以表达。与自然语言系统相比,科学符号具有专业性、简洁性和明确性等特征,如科学符号O2与0可以明确区分,它们分别代表氧分子和氧元素。同理,孟德尔抽象出了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因子(基因)、隐性因子等概念,并用科学符号表示。如控制显性性状的显性因子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如D)表示,隐性因子用小写的英文字母(如d)表示。使用科学符号能更简洁、准确、清晰地表达生物学概念,方便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如运用科学符号通过遗传图解表示生物遗传因子的传递过程和形式。孟德尔成功地发现了遗传规律也存在“巧合”的因素。现在已知豌豆体细胞中存在不同的7对同源染色体,配子中有7条染色体。孟德尔研究的7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并不是分别位于7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而是分布在4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第1对同源染色体上有2对等位基因(子叶颜色和花的颜色,图距单位为)。第4对同源染色体上有3对等位基因(茎的高度、花的位置、豆荚形状)。第5对同源染色体上有1对等位基因(豆荚颜色)。第7对同源染色体上有1对等位基因(种子形状)。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通常以交换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为遗传学图上的图距。图距小于50出现连锁现象。孟德尔的二因子和三因子杂交实验所涉及的性状不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就是由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但两对基因的图距非常大,以致这两对基因表现出自由组合。源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教师用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yiduopf.com/afhpz/19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