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佩佩,同济大学毕业,自年起定居于德国。
喜欢逛集市去博物馆,养花种草看画展。
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我时常去逛学校边的三角地菜市场或是鞍山支路上的菜市场,那里有上海街市最朴实、接近生活的一面,市井的杂谈,熟食店阿姨热心地在结账时多塞几个蛋饺赠予品尝,都让人感到一种居家的幸福,仿佛并没有离家千里,只是转过街角,就有妈妈热烘烘香气四溢,滋滋作响的厨房在等着我回家。
(上海三角地菜市场)
来到德国起初两年一直在超市买食材,多少有些无趣,直到第三年发现了集市Wochenmarkt,仿佛又迎来一种新的世界。集市文化渐渐成为我生活中重要又充满仪式感的一部分。这是四季中如期而至、从不失约的市民活动。我所在的地区,集市不算大,我却十分喜欢它。每个周二和周五一大早,每个铺位的摊主会开着自己的房车或是拖挂式货车来,按照自己固定的摊位,就地在小小的广场周围围上一圈。▼
在集市的入口处,有一家香肠店,出售刚刚煎好的油煎香肠Bratwurst或是咖喱香肠Currywurst,搭配新鲜炸薯条或是小面包。▼
(咖喱香肠配薯条)
那里总有人围坐着或站着,一边聊天一边喝啤酒,享用这一全民美食。到了冬天的时候,他们会推出时令热红酒Glühwein和牛肉汤Rindergulasch-Suppe。在下着雪的寒冷天气里,哈着气,买菜后喝着热气腾腾的美味热红酒,驱赶走疲惫和寒意。▼
(热红酒是德国冬季尤其是圣诞节最热门的饮品。
红酒里加了肉桂的味道,暖暖的。)
隔壁是家烤面包店,在德国有三百多种不同种类的面包。曾经在Wandsbek的周末集市,看到干脆将旧式的巨大烤炉也开来,边烤边卖的,一时间仿佛回归了乡野旧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
从斯佩尔特小麦面包Dinkelbrot(对小麦过敏者也可以食用),荞麦面包Buchweizenbrot,黑麦面包Roggenbrot,白面包Weissbrot,全麦面包Vollkornbrot,黑面包Graubrot和涂满了一层砂糖的各式甜面包,应有尽有。▼
蔬菜摊位的主人俩身材高大,在田间日光长久照晒和秋冬恣意寒风吹拂下,肌肤透出健康的红色,有着农夫饱经风霜的皱纹。他们粗大的双手,摆弄起脆弱的蔬菜来,却十分得体。其中一位总爱带着农夫帽,系着围裙,忙活着热情地同来往的行人打招呼,道早安。他语气铿锵有力,音色浑厚,让人不禁在他的招呼声中也燃起对生活的热爱。
这里出售普通的时令蔬菜,在初春时节有扎成一捆的熊葱B?rlauch(类似于我们的韭菜),到了五月便是如玉指奶白色或翠绿鲜嫩的新出土芦笋Spargel,仅仅看一眼就让人感到快乐。▼
秋天则有口感绵软甜美的小金瓜Hokkaido;冬天有多汁爽脆的小萝卜Radieschen。尽管集市相较超市略贵一些,附近的居民却仍旧喜欢在集市选购蔬菜,不仅品质上乘,也更环保新鲜和健康。▼
水果摊位的青年小伙子大约二十来岁,平头,眼睛大而明亮。他说话的时候常常让我想起在大学时广播台一起工作的主播,声音中有种让人信服的东西,配合上友好而坚定的眼神,总让人对他所出售的水果给出的介绍也坚信不疑。
夏秋时间,是这个摊位最美的季节,鲜艳的莓类水果整齐地分装成几百克一盒盒摆放着,树莓、黑莓、蓝莓、草莓、醋栗,饱满多汁,果肉像要冲破那层薄薄的果皮,芬芳的莓子香味也时刻吸引着路过的人,无法拒绝。▼
(有奖竞答:图中分别是哪种霉子?)
我很喜欢夏天时候出售的一种青色小李子,看上去像是未成熟的,吃上去却丝毫没有酸涩,清甜多汁,咬一口下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让人赞叹。六月末七月初的车厘子也不逊色,有鲜红色和暗紫色两种不同品种,鲜红如番茄的更脆些,甜味略淡,紫的几乎发黑的,预示着一种过度的成熟,将欲裂似的饱满,它的味道也如颜色所暗示的那样,是熟透的甜腻。在夏季的阳光里,它们紧挨着彼此,被摆放在铺位上,干干净净,果皮透着饱满健康、新鲜的闪闪亮光。秋季出售的西梅,是同茄子般的紫色,郭皮仿佛裹了一层薄薄的霜。
果铺的水果,用天然的果色铺就了一道美味的彩虹,一张充满舌尖上的调色板,色彩中是季节的美味,画满的尽是甜蜜。
德国人的“归类”癖好,在市场苹果和土豆的售卖上也更显得淋漓尽致。不过一年四季小小的摊位上,就会变幻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品种,大小、口感不尽相同,摊主会耐心向来往的客人介绍、邀请品尝。比如个头中等,口感甜脆的PinkLady,色泽红嫩可爱,让人联想到少妇脸上的一团红晕。HoneyCrunch个头大些,也很脆,正如它的名字。喜欢绵软口感的,可以试试Elstar,Gala,Jonagold。也有个头小的青苹果,充满乡野夏季的酸甜。▼
而又被称作地里的苹果Erdapfel的土豆,在德国是十分重要的主食,有多种。根据不同的外形、口感和质地,土豆们被赋予了美妙的名字,Annabelle,Belana,Rosara,Linda,Granola...根据你的需要,农夫会向你推荐用来制作土豆汤、炸薯条、煎土豆片、烤土豆、土豆沙拉、土豆泥或是土豆煎饼等不同菜肴所使用的质地不一的土豆。▼
(原来土豆的世界这么多彩)
市场里的鲜花铺,由一对中年夫妻经营。妇人有一头金色的卷发,说起她家的植物花卉,洋溢着自信和热情,就像一个法国人谈起他们引以为傲的红酒和奶酪时的激情,是骨子里油然而生的。
五月,她用手轻轻捧起正在盛放的AugusteLouisa,陶醉地闭上双眼,描绘它的香味和花朵华贵的姿态。她娓娓道来每一种玫瑰的名字,它们自己特别的气质、香气和形态微妙的差异,就像是她养大的不同的孩子。
我的花圃里的玫瑰,长得最好的几株,都是从那里买来的。今年初春,买下一株西红柿,她特意嘱咐我“这个品种极好,我每年会培育一些,因为它们是特殊的方法嫁接而成,植株强壮,味道鲜美”,亲自挑选了最好的一株,小心地用纸包好,像递送一个婴儿似的递给我,嘱咐我一定要温柔地捧回家。没想到,小小的一株苗,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居然长成了一棵“树”,比我的个头还高出许多,沉甸甸的西红柿挂满了植株。
花铺不大,已经包罗了每个季节最芬芳的颜色,从百日菊、三色堇,到洋牡丹、玫瑰、芍药、石竹,夏天的薰衣草、金鸡菊,紫阳花,到秋天的倒挂金钟,欧石楠。每次路过,都会放慢步子,心里可惜自己没有更大的花园。▼
每个市场几乎都少不了奶酪铺、鲜肉铺、熏肉香肠铺和沙拉铺、腌鱼铺子,而汉堡因为是海港城市,更有新鲜的鱼铺。包裹着野花干花、芬芳四溢的奶酪,在口中释放出花的香气,像是把春天开放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充满幸福的和煦春日也吃进了身体里。鲜肉铺子里,可以买到普通超市难有的尾骨、内脏。在市场上,尽可以大胆尝试平日在超市陌生的熟食,他们总会给你体贴的建议,让一个“中国胃”在体验德国风味时,少一点胆怯和风险。
我喜欢集市,它让原本程式化、机械化依照清单列表从货架上依次取物放进购物篮再排队买单的流水线购物日常变得更生动有趣,富有人情味儿。集市充满生活气息,让售卖的货物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和故事,是难得的热闹的存在,有市井气质和温馨的味道。
在集市,会收获质朴的农人一句温暖的问候“早安!今天天气真不错。”或是在生病时得到一句关切的问候和祝福“GuteBesserung!”不论买不买东西,见到熟客的面孔,总会寒暄几句,尽管生意繁忙,像住在大院儿里的友邻。
集市的商贩用牛皮纸仔细包裹蔬菜、水果、花卉或是熟食,放在你的竹篮里。捧着纸袋时,我想起电视剧里早年购买点心的人,被包裹的整齐四方的糕点,怀旧有情调。因为被如此对待,食物仿佛也因此更加珍贵而美味。▼
在春季阳光很好的时候,集市周围一圈有年头的樱花树和樱桃树次第盛开,粉色和白色的一簇簇花儿,连成一片云雾似的美景。那些小小的房车铺子就在这花雾和蓝天下,像走进了画里,农夫忙碌的身影,朴实的笑脸,生活在这一刻好像也是温和的,空气也被染成了芍药花的粉色。▼
有时候也会有来此坐在集市角落房檐下演奏音乐,唱歌的流浪艺人,这时候集市便被音乐滋润着,有时是一架手风琴,有时是一把吉他,或是七弦琴。那些音乐总是明亮、欢快,渗透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喜悦,时而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伴着手中的音乐用低沉浑厚的嗓音唱着民歌Volkslied,很有韵味。在那时,集市也仿佛舞蹈了起来,和唱着的人一起演绎生活的美妙与乐趣。
我爱这样的集市,因为它展现了原本重复索然无味的生活日常可以拥有的不同形态,它是质朴的,满足着人们的基本饮食需求,却有用它独特的姿态呈现出简朴的趣味和美。
在及时出手的自制农产品的农人、渔夫,他们无一不是带着自尊心和自信的激情在向其他的城市居民展示自己引以为豪的产品。看着他们认真生活、热爱自然的模样,那种播种施肥时的汗流浃背,丰收时泛红脸颊上的喜悦,采摘时认真收纳小心归类的模样,也像是一起出现在我脑海里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了。
这些农夫和农妇,是了解生活本质的人,对自然和土地有的敬重让他们热爱和他们一同生活在这世界上的动物和植物,爱护他们,珍惜宝贵每一份土地的馈赠。正是这种敬畏,让他们在面对庄稼果园和农场里的动植物时,祛除了心里的骄傲,不自以为王;而对自然作物习性和农耕规律的熟悉,又让他们自信他们亲手培育的作物有着独一无二的上乘质量,因此可以挺直腰脊,带着尊严和信心面对顾客,而不必屈尊迎合。
农场集市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缩影,带给人持续的幸福。它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时至今日历久弥新,是了解德国传统和文化最简单最直接的体验。
写在最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