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新昌13条经典驴行线,带您寻访新

新昌名山簇拥,众山竞辉,山水相映,碧水长流,风光秀丽。丹霞地貌,翠竹松枫、茶桑田园,移步换景、引人入胜。

13条新昌经典户外运动线路带您领略新昌自然之美。

一、走丹霞之路赏地质奇观领奇靴异景(韩妃江线)

路线:任胡岭—大岩岗—里白岩—倒脱靴—韩妃江—石下坑—台头岭脚—千丈幽谷—穿岩十九峰全程约15公里。

这是一条集高山云海、奇靴飞瀑、青山绿水、奇岩怪石为一体的经典线路。

(支路:倒脱靴—后岱山—东岩头—下岩贝—龟龟岭—重阳宫)

车至任胡岭头下车,沿石碑旁的石砌台阶上山,跨过山岙就到观音殿,亮黄的外墙,红色的门窗,黑灰的瓦片,蓝底金字的牌匾,大殿背靠山顶突出的一块巨石,虽规模不大却颇具气势。

从观音殿右侧有步道可上大岩岗顶峰(海拔米),在新昌县中部大岩岗属于鹤立鸡群,四面腾空,极目远望。向东看天姥连天,向南看西尖岗、安顶山连成屏藩,向西看穿岩十九峰奇峰罗列,向北看丘陵层叠,磕山独秀。

从大岩岗向西沿富祥岭下山经里白岩到“倒脱靴”。从村边指示牌处下山谷。这里山奇、水秀、怪石如林。峡谷中一座孤崖突起,上大下小,高达11米,宽3米,远远望去,酷似一只倒置的长筒靴,靴底朝天,人称“倒脱靴”。仰望靴之顶,有枫松、古柏,形态奇特,郁郁葱葱,天寒地冻,风吹雨打,岿然屹立。

但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坐在“倒脱靴”边的岩石上小憩,仰望茂林山花,俯看碧水清潭和多级瀑布,听那过路老伯讲那美妙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位仙人云游到此,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于是棋心大发,但苦于没有棋桌,一位仙人就把自己脚上的一只靴子脱下来,倒放在山巅上,两位大仙就靴底作棋盘,兴致勃勃地下起棋来,足足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仍然不见胜负,只得拍拍屁股走了。年深日久,那神靴就化为石靴,千古流传。

下倒脱靴,沿坑有一小路到石门坑村,再走三四百米就到石门坑,这里两旁岩山壁立,像是石门,从一座别具一格的双孔古石桥旁经过。

出石门就是韩妃江,相传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其子杨桐继位后又被王世充废杀。桐之小儿荣王杨白偕韩妃南逃,迷路于新昌一荒郊溪滩,时已黄昏,乡人云:“前面还有三十六渡,渡渡要脱裤。”韩妃心力不济,深感前途难卜,便投江而死。今韩妃江由此而来,同时也因此而给韩妃江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从韩妃江电站下方走石矴步过韩妃江。沿江而行,两岸山峦层叠,绿树青翠,山花烂漫,飞瀑如练。

沿韩妃江至石下坑村登上台头山,俯看千丈幽谷,景姿极为壮观!

下台头岭折到千丈幽谷,一路翠竹向幽谷延伸,两旁耸立着陡崖峭壁,谷内怪石峥嵘,流泉飞溅,竹径通幽。这里曾作为央视《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而名闻全国,一边游赏,一边回顾金庸武侠剧中的情节,可身临其境,做一回江湖英雄。

走出“千丈幽谷”隧道,从幽谷景区售票处右侧厕所旁的一条山路上山,开始攀登穿岩十九峰。

登上最高的望海峰,继续向前,到达穿岩洞时恰逢太阳西偏,一缕柔和的阳光透过山洞照过来,分外动人。太阳渐渐西下,迎着阳光下山至雅庄村乘车返回。

二、攀天姥高峰游桃源仙境(天姥青云梯)

路线:班竹村—龙吟瀑—北斗尖—天姥山营地—桃源洞—枫香岭—刘门山—刘门坞—迎仙桥全程约20公里

这是一条集高山云海、奇峰、瀑布和古道曲水、古桥、古庙于一体,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统一的线路。

(支路一:天姥山营地—上泄上—山脊线—溪西村—沃洲湖营地

支路二:天姥山营地—罗汉尖—王母尖—拨云尖)

车至斑竹村,经过司马悔桥和司马悔庙。落马桥又名司马悔桥,因司马承祯而出名。盛唐时期司马承祯隐居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此而悔,故名。过桥有司马庙(又名梦游山庄)。

再往前走,是章氏祠堂,已经修葺一新,正厅面阔三间,两侧各三间看楼连接戏台前廊。山门前墀头砖雕精细而完整。

走在鹅卵石铺的路面,穿越这座古老的村子,这是古驿道中保存得较好的一段。

村外过普济桥不远,就能听到流水声,沿河而上就到了龙吟瀑,气势雄伟。

继续向上攀登,左转到了山脊的防火道,零星的杜鹃正开得艳,经防火道直通北斗尖(海拔米)。

下山的道路陡峭,走出杜鹃林。再经过仙人下棋处——棋盘石,就到了枫香岭。左边是下山的木阶梯,右边是传说中刘阮与仙女生活的后花园——枫香岭自然村。村子周围竹林环绕,风景绝佳,大坑溪潺潺流淌。

下山半途转竹林到刘门山村,有刘阮石,刘阮庙,张天师庙,土地庙等。还有被浙江省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阮遇仙传说,可惜今人只能看着遇仙桥和刘阮庙根据传说自行想象。

最后又是一段古朴的山间石头路沿溪流到达刘门坞村(现为桃源村),赏雄跨于桃源溪上的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南明街道桃源村国道边,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丁天松重修。

三、登牛平岗顶观罗坑奇瀑(罗坑线)

路线:岭脚村—岩门瀑—牛平岗—罗坑岭—大岭脚全程约15公里

这是登牛平岗风景最美的一条线路,走两条溪坑,观无数瀑布清水碧潭,赏一路美景。

车至小将镇岭脚村上方,路边坑口,就能看见从悬崖峭壁中一帘瀑面奔腾直泻,瀑高四五十米,瀑宽一二米,气势雄伟,这就是岩门瀑布又名岩背等瀑。上行八九十米,就是瀑布顶部,上面是一条岩石溪,大水冲出一条溪坑,又是一处处瀑布。

沿坑小路登山,耳听潺潺流水,眼看山花烂漫,途经小将林场。这是新昌县最大的国有林场,有二三十间房子。

再沿山脊可到山顶。到了山顶,就见一座三层水泥平顶房,正是牛平岗的瞭望台。过去,常年有民兵值岗,主要任务是监视台湾的空投物。

牛平岗海拔米,是新昌第二高峰,走上二楼可极目远望,山峦层叠,高耸入云。

从牛平岗向南下山有一条运输木材的滑道,很陡,有五六十度,驴友们要小心,很快到公路,行二三里路,就是小将林场。

场部北侧山岙里沿罗坑有一条小路到大岭下村,通小将镇。走到半山腰,下行穿过一片毛竹山,就听见坑水哗哗作响,看到竹林深处有一帘瀑布,甚是壮观,瀑高三四十米,分成两折,瀑宽三四米,正是“罗坑瀑”,人们称为“灵龟倒瀑”。

穿过竹林,走小路下山,就是小将林场下林场,这里成了木材加工厂,把原木加工成半成品出售。

穿过竹林、溪流,很快就到三月坪自然村。

四、进民族山村看金锁古桥(山雪岗线)

路线:镜岭镇—溪西村—小泉溪—建国村—山雪岗—大坞尖—外婆坑村全程约18公里

乘车至镜岭镇溪西村,溪西村濒临集镇,依山傍水,村口古树参天。

螺蛳山景区是该村独特景点。螺蛳山简称螺山,因其貌若螺蛳而命名。

登螺蛳山顶山路是之字形,很有味道。

身临山顶,南望镜岭江,远眺山川、田野,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下山沿溪过小泉溪村,小泉溪是新昌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清水秀,因其村旁有一条长几十米,宽二十来米的青石板小溪而出名,小泉溪潺潺蜿蜒村前,溪水清澈见底,卵石层层卧躺河床。

村道旁一株年的苦槠古树,虽主杆腹空如洞,仍枝繁叶茂,老根虬结,根部圆周长达到10米左右。

沿溪而上,前方一座“金锁石桥”飞跃横跨溪上,长20米,宽6米,已有上百年历史。

小泉溪在桥下缓缓流淌,几十米的河床貌似一块青岩石板,经长年溪水冲刷,形成一个个波浪起伏的坑洼,水潭,沟槽,常因地势不同,使溪水曲折迂回,小泉溪水时而缓和,时而急转,其中一段溪涧天然形成了一条长约20米、宽约0.5米、深约2米的沟壑,溪流水似一条昂头摆尾的溪龙在游动,被唤作“游龙江”。

小泉溪旁山峰植被茂盛,山峰形态各异,奇峰怪石不时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路前进,跨越小泉溪上的五孔老桥。

前方出现一奇异的山峰,这就是“倒挂金钟”峰,峰下有一幢孤独的民居。

沿民居旁古道山路继续往山岙里走,前方山脚下有一座小小的水电站,在小水电站左侧有一条山间古道通向前方的山上。

前方是建国村,因为村边有一块三角形的开打岩酷似一只只锣鼓,曾名战鼓村。村子座落在新昌西南面,东至安山,南至东阳,西至嵊州,北至西坑横坞,四面环山,环境秀丽优美。

几棵古老的水口树,有株年的糙叶树,有年的乌槠树。

在村道转角处,见到两株三百年岁月的红豆杉,一雌一雄相依而立,雄的直立挺拔,雌的S腰弯着婀娜多姿,转角处右边山道往下直插。

一直下到溪涧底,然后穿越溪涧,接着再开始向上攀登山雪岗。

山雪岗主峰海拔.2米,有建国村的茶园,由于茶园的土壤是石英沙质土壤,又有较高的海拔,建国村产茶叶味道是新昌县最好的。

站在山雪岗顶,春天可看滿山火红火红的杜鹃花。

从山巅经大天宫山冈蜿蜒而下直到外婆坑。外婆坑,全村户籍户,人,有来自苗族,傣族,白族等10个少数民族,保存完着好的古朴建筑,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

在这里可参观民族风情园,红色足迹长廊,古村寻根纪念馆,民俗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品尝农家菜、欣赏旧村古貌、领略民族风情。

五、赏鹰嘴奇岩观三井龙潭(三井龙潭线)

路线:沙溪镇马岩自然村—马岩岭—蔡岙村—三井龙潭—竺家坑全程约16公里

乘车到沙溪镇马岩自然村,上马岩岭,就见山崖峻峭,云雾缭绕,泉水淙淙,美妙奇特。一路可赏鹰嘴岩、石将军、“落山乌龟上山鳖”等山岩奇观,那是神仙洞,那是石背椅,还有“豆干飘香”。

特别是那鹰嘴岩,鹰头有二三十米高,鹰嘴十多米长,站在山下看那鹰嘴岩,形像毕真,惟妙惟肖。

最有名气的要算将军岩。前方一块高约4米,1.5米见方的巨石,有头有脚,有鼻子有眼,酷似一位威武的将军,雄赳赳地站立在崎岖的山路边。上方有力地刻着“将军”两个大字。

走过将军岩,上坡后走过一段田间小道,就到上蔡岙村,这是唐代古村,村名由姓氏得名。现存古建筑有唐家祠堂,孔君庙又称大王庙,香炉庙,中村庙,照立庙;有大慈庵又称大庵,云峰庵。

从上蔡岙村有小路到山岸自然村,从山岸自然村沿溪坑而下,就到“三井龙潭”。三井龙潭是奔腾直泻在山涧小溪中的三个水潭。

走过三井龙王桥看见“仙神叠”石,正是一处岩石几十块大岩石自然叠砌而成,上面刻着“仙神叠”三个字。那些岩石叠砌得整整齐齐,真像神仙砌成的。

第一潭在“仙神叠”石下,叫龙头潭,潭口直径有三四米。四周是奇峰险石,翠绿青山,山下龙头潭流水潺潺,美不胜收!

从第一潭到第二潭相距20来步,第二潭旁有另一条溪坑的条瀑布奔流直泻,碧波荡漾,群山飞舞,怪石累累,仙风阵阵,越看越觉得神秘莫测。

二潭旁边建有龙王庙。据村民指点,“三井龙潭”其实是一条卧龙,一潭是龙头,二潭是龙身,三潭是龙尾。

第三潭,潭口上方又是一处巨大的瀑布,潭口直径有三四米,据说深不可测。旁边岩壁刻“无底龙潭”四个大字。

旁边建有三井龙皇殿,供着龙皇菩萨,倘逢大旱年间,龙皇庙内香火很旺,祈求龙皇保佑民间风调雨顺。

沿溪往前走就是竺家坑水库。

环库行至竺家坑村,就见虎尾峡漂流起点。

从竺家坑到菊池,有一段风光秀美,两岸青山崖壁,溪间水流较宽。

六、临菩提群山赏南洲古村(菩提线)

路线:南洲村—菩提峰—芹塘村(全程约18公里)

车至小将镇南洲村,南洲村是有文字记载,新昌建村历史最早的村落,始于公元年,至今已有1多年历史。首居者名丁崇仁,东汉三年()任剡县令,三年后,为避党祸弃官隐居南洲干坑庙,其族遂称“南洲丁氏”。南洲建村早于新昌建县,故有“先有南洲丁,后有新昌城”之说。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宋井,古墓,古祠堂。

沿村后小溪向南上至山脊,一边欣赏山岗景色,一边前进。

穿插公路绕坡上行,到达公路的岙墩转角处(大月岭),向右拐20多米是一条防火道,有四五米宽,沿着防火道登菩提峰。

防火道基本是坡度,攀登费力,但难度不大,一般人都能登上。走在防火道上,视野开阔,向南看天台山脉山峦层叠、云雾缭绕,向北看新昌群山林海、层峦耸翠。

沿防火道向西走到顶峰,竖有一块菩提峰海拔米的牌子,菩提峰是新昌最高峰。“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的音译,是觉悟、智慧之意。据说,菩提峰因山巅有石似佛而得名。

从菩提峰往左拐途经水库,穿越竹山林海走向芹塘村。

芹塘村旧称芹谷,始建于宋。宋初,董氏第八世祖董梧入赘于将山石氏,同居不利,徙居芹塘,后裔繁衍。芹塘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古迹较多,有许多古桥、古祠堂等。

七、走天姥古道赏古村遗迹(古驿道线)

路线:关岭头—邮交铺—皇渡桥—普济桥—冷水坑—黑风岭—横板桥—儒岙—彼苍庙全程约13公里

天姥古道是南朝太守谢灵运于永嘉元年至六年,领众徒数百人,自嵊州三界伐木开径,直至临海,开通越州至台州古道。这条线路正处于风光绮丽的天姥山麓的精华地段,一路青山绿水、古道古桥和古村古迹连成一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生辉,是历史文化休闲游的好线路。

车至新昌与天台交界的关岭头。朝广德初(),唐军讨伐袁晁起义,垒石筑寨于此,名虎狼关,村由此得名关岭头。关岭铺是难得的古道遗迹,现门楼上“关岭铺”三个大字依然清晰。

在关岭头新昌方,建有“虎狼关”牌坊,看到牌坊,使人想到关卡险要威武。

下关岭头,沿古驿道前行,就到邮交铺,位于儒岙南10公里的孵鸡山脚。古代设有铺房,专门用于邮件交接传递,故名邮交铺,现村中还保存一段碇石路古道。

邮交铺到横渡桥已修建了水泥公路和国道连接,村口有座石拱桥,相传宋高宗南渡曾经此地,受阻于水,忽有仙人以白布覆水尚得渡。高宗回京后,下旨在此建桥,称皇渡桥。

过横渡桥过“穿路廊”,沿溪边仍然保留一段古道可到横渡街,原名皇渡街,古有驿道、小街,为台州通杭州省城的必经之路。相传皇帝到过此地,故名,后改为横渡街。

从横渡街沿公路走一段到枫树岭村下方,有一座“普济桥”,单孔石拱桥。相传天台左溪举人陈认上京赶考,至此遇大水被阻,得当地村民帮助才不误考期。陈认高中回来后在此建桥以惠群众。

走进枫树岭村,村西有古驿道通天姥,岭中多枫树,故名枫树岭。穿行枫树岭到冷水坑村一段古驿道。冷水坑村位于儒岙东南6.5公里的大坑山脚。古称冷水孔,村由山坑得名。冷水坑在古代也建有驿站“冷水铺”。从冷水坑上黑风岭、下天姥寺到横板桥村,这是一段保存最好,距离最长的古驿道。长约米,宽约2米许,用卵石、天然块石铺筑而成,沿途旧貌依旧。

在黑风岭上,旧时曾在岭头设关卡,名黑风关,建有关公庙,村民迁此地后,取名关爷殿,后演变为关下田,现地图名为关央田。现关爷殿南侧洞门上方写着“黑风关”,北侧洞门上方写着“威震关”。

继续走古驿道下山就是天姥寺遗址,在横板桥村南侧。建国后为天姥林场场部,现已成了天姥胶丸公司的厂房。路旁只留下天姥古驿道文物碑、李白“梦游天姥吟”诗文碑和已看不清文字的古石碑。

横板桥村中古时有有两座木板横铺的木桥,故名横板桥。在横板桥村中建有太白庙,塑诗仙李白像,永世膽仰。

往前走过儒岙农民公园入口处,到彼苍庙。彼苍庙:在儒岙镇儒一村小溪古桥边,庙内有禹王殿、谢公殿、太白楼等建筑,雕梁画栋,精巧玲珑。瞻仰大禹治水、谢公开道(古驿道)、李白梦游(天姥)而建。乡人有谚:“修行修一世,不如彼苍庙内坐一时”。

八、临历史名山游东水帘(盐帮古道)

路线:大坑—朱目岭—茶亭头—平山村—旧坞村—结局山—交头—水帘尖—水帘洞全程约17公里

这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道,一路崇山峻岭,青山绿水,风光无限。由于旧时盐商运盐都要途径这条古道,所以又叫盐帮古道。

(支路:交头—青宅—白石—庄坑—葛坞)

车停水帘村(外大坑),穿村走向碎石铺就的古道。

宁静的古道,松杉竞生,乔灌咸长,荆棘丛集。

从平山村穿过,村里很整洁,村口有几颗古枫树,荫笼四面,涵盖八方的,前面是一座新建的庙宇,可爱美丽的山村。

出平山村一直往山下走,看到水渠再走,过一个涵洞,往下,再往下,就是旧坞村。

沿公路至结局山,从公路上蹬上百余台阶便是村口,村口一棵八百年树龄的香榧矗立,其树态之挺拔,树相之优美,树龄之久远!

村建在一个缓坡上,农舍的黛瓦层层叠叠,层次感极好;旧宅圆圆的拱门,精雕的门楣,优美的廊檐,仙境一般的村庄!

前方一小亭,正好歇息,亭中供奉几尊山神,壁下一水泉,泉水清冽可口,颇有特色。再往前走,另有一亭,甚古且宽敞,西北墙壁青筋般的藤蔓攀满了外壁,外壁挂满了青青的野果,苍凉而富有情趣。

根据路标牌,古道向前登上水帘尖。水帘尖,史志称东岇山,高米,脉自菩提峰。山体四面凌空,孤峰峭拔,登高远眺。

沿山道而下即为胜景水帘洞,水帘洞:在东岇山岩壁中有一口大圆洞,洞高13米,深7米,宽5米,门悬飞瀑,高30米,喷薄而下,若垂帘然,随风飘荡。

九、登磕山走潜溪赏天烛(磕山潜溪线)

路线:磕下村—磕山—百丈岩—十里潜溪—天烛湖—大石瀑—丁村—石狗洞全程约20公里

支路:七盘仙谷—丁村—石狗洞

这是一条城郊山水风光优美的丹霞线路,把几个优美景点连接起来行走,在赏景的同时,增长见识,增强体质。

车驶到磕山脚下磕下村。上山有水泥步阶,沿阶而上,有山泉花草相伴,越往上走,台阶越陡。

山腰有凉亭,在此能浏览到大半个新昌县城,山脚新建的新昌看守所一排排房子整齐有序排列。

继续向上攀登,到达山顶。

俯瞰山下,东面上三高速和国道在山脚划出两条优美的弧线,车来车往,飞驰不息;南边十里潜溪峡谷美景美不胜收,尽收眼底;往西面嵊州方向放眼远眺,苍山如海,烟雾朦胧犹如仙境之地;

北边新昌县城高楼林立,错落有致,闻名遐迩的大佛寺景区近在咫尺,新昌体育馆内的红色跑道特别醒目,每个人都对眼前的美景赞叹不已。

沿着山脊走,一路杂草丛生、荆棘挡道,直到百丈。不觉来到视角比较好的一块岩石上,感受百丈岩风光之美。

出百丈岩走在马路上那个轻松,去天烛湖沿途风景极好,抬头是奇峰怪石、俯看是小溪碧潭;有绵亘的山峰、蜿蜒回旋的涧溪,感受人与自然之和谐、水与山岩之神韵。

因在天烛岭脚的“蚱蜢头山”和“孝天龙山”的峡谷上,建造了水库大坝,将山涧小溪之水汇成一个湖泊,故称天烛湖。

步入天烛湖,这里山不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树茂盛,高高低低,林涛阵阵。树林中时而冒出一片石林,峻峭峥嵘,怪模怪样;时而探出一、二尊巨岩,似神似兽,维纱维肖,令人叫绝。

溯天烛湖溪流而上,行至中潭,倒钟坑,大石瀑,整个峡谷长约米,这里的风景很美。

大石瀑是一块宽约两百米,高约八十米的巨石,它神似奔腾的江水,从高处一泻而下,状如瀑布,遇丰水之季,壮观异常。

其对面有一柱擎天的孤石,其上方有一如自来水大小的涌泉,和大石瀑相呼应,置身其间,或许会产生望峰息心的感觉。这里的山峰,无奇不有,无石不景,只有来客慧眼识珠,不用赘言。

从大石瀑穿过竹林上产芝,再到丁村,沿溪到石狗洞,去石狗上行就是城南乡道。

“石狗洞”地处东茗乡章家畈村与城南乡丁村村交界处,该景区系纯自然景观,长达一公里的峡谷,小溪清流在磊石地下迸流,两边危岩耸立,奇峰对峙,环境幽雅,是驴游、攀岩、休闲、野餐的好场所。

佳景数酒甏岩:一座5层楼高的小山,竞酷似一只倒置的酒甏,兀立于大溪旁,雄伟壮观。关于酒甏岩的传说很多。有人说是济公云游到此,酒醉似泥,放酒甏时放重了,甏裂酒渗而为溪流!

十、走古王道穿竹海登第一尖(三泾古王道)

路线:洋坞坑—外坞坑—里坞坑—林场—浙东第一尖—桥下村全程约15公里

沿途景点众多,景色如画,野趣横生,传说迷人。其主要点有:石钵岩、螺蛳潭、黄龙谷、落霞滩、偃王池、思民石、松涛古林、戏台岩、竹海清泉、竹里茅舍、町步道、望海竹径等等。

车可沿巧英水库环库路至洋坞坑口即“三泾古王道”入口处。

巧英乡现有三支主要溪流:其一是雪溪的雪水,其二是细心坑流入莒根的细水,其三是三坑溪水,三溪汇合后的泾水,所以又称“三泾”,“古王道”在原莒根象鼻头的溪水迂回处,也就是如今巧英水库的尾端,在那里有一座青山,峰峦锯齿,山名叫“王坟山”,因其山下有一处古墓遣址,是周朝东夷小国国君徐偃王之墓,民间称其为“王坟”。

由于是沿溪的便道,所以一路上需随时穿越溪涧,穿越竹林。一路上的路标也与竹有关:“竹海清泉”,“竹里茅舍”。

到达里乌坑水库,需绕水库到达里乌坑,穿越里乌坑村。沿石台古道、竹径前进。

行至奉化和宁海交界,有一支瀑布非常罕见,瀑布组成一个倒八字型,不同的水源汇入同一条水坑,称之为“鸳鸯瀑”或者“龙凤瀑”。两支无主次之分的瀑布,都有不凡的气势,但风格、姿态各异,可谓曲折与直冲共存,婀娜与奔放并美。

再行前方竖有“新(昌)宁(海)奉(化)三地交界牌”处,往左拐,就能遥望到宁海“第一尖”的滑雪(草)场的建筑。

待出山岗,就是一路沿着山岭,直奔第一尖。此处为浙东第一尖海拔米。举目四方,天地茫茫。

离开宁海“第一尖”,沿山路下行,走向桥下村。这里有“三坑真君殿”又名“五灵山真君殿”。

真君殿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三进,平面呈“曰”字形布局,依山势逐进升高,第一进为山门,三开间二层,通面宽11.5米,通进深9.2米,明间设仪门,前有卷棚廊,雕饰精美,梁面浮雕战争图案,山门后檐接戏台。

戏台建筑与山门檐廊木雕同为三坑真君殿精华所在,第二进为穿殿(看台),第三进大殿,供奉真君像,大殿两侧设东,西厢房。

十一、登小黄山,赏叠石奇景(小黄山环线)

里泄下—巧王电站—南侧山脊(高桥岗)—巧王水库—北侧山脊—巧王电站全程约10公里。

小黄山,原名巧王山,又名石猫山,因其石奇山秀,水清松茂,于是就有小黄山的美誉。

里泄下村下车,开始徒步到巧王电站,沿发电站引水管的石级攀登,如登千步云梯。

石级以后,没了正式的山道,整个行程几乎都是穿行于树枝间、岩缝中、陡壁下……好多地方必须手脚并用。

一直冲顶,站在崖顶,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可纳八面来风。到处是叠石奇景。山脉的分支,一缕一缕的,且如龙的脊梁,彰显着大山的个性:雄壮、豪爽。

沿山脊横走,整个山脊突兀而上,站在岩顶,两边风光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或平缓,或险峻;或宽宏,或狭隘。

上上下下翻过几个山头,山脊渐渐次第蜿蜒,错落有致,渐进就是古道。

绕过山头到达巧王水库,一路湖光山色,走过巧王水库大坝。

右拐沿北侧上敖山的山脊线,一路风景与来时类似,但末尾一段山势更为陡峭,石头也更险峻好看,特别一手状巨石,惟妙惟肖,因称“佛手岩”。

下山途中山道悠悠,里泄下村庄历历在目。也溯溪即走龙潭坑峡谷而下至巧王电站。龙潭坑峡谷内巨石遍布,乱石穿空,险象环生,奇、秀、险更是美不胜收。

十二、上鞍顶山顶观三洲景观(鞍顶线)

路线:孟苍—鞍顶山—鞍顶茶场—前丁水库全程约17公里。

鞍顶山,也作安顶山,在新昌县回山镇境内,海拔.1米,因山顶形如马鞍而名,是新昌、天台、磐安三县交会点,人称“三洲界”。

乘车到回山镇孟苍村开始登鞍顶山,路较宽,较陡。山势起承转合,攀上一道山岭,途经三府亭。

亭子正中央,竖着一水泥三棱柱,黑色大理石作成的,碑不甚高,未及米。各面分别刻有“绍兴”“台州”“金华”字样,因有此三地界碑,便有了“一脚踏三州”之戏说。

拾级而上,很快来到主峰。这里是新千年金华地区第一缕曙光照射处,故勒碑以纪,石碑高约一米,宽二米,正面刻着当地书法家李章庸写的“世纪之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山巅上只见山脉盘旋回环,云蒸雾绕;谷地之上村落点点,恰似繁星。

折返从亭西行,山势至此一改前态,坡势平缓,山丘浑圆,中有一个四季澄莹、冬夏不涸、千年不竭的神奇龙潭,被当地人称之为“天池”。慕名于“天池”的未解之迷,攀山前往观游和探秘者不绝。因古时鞍顶山是一脚可踏三个州府之地,这个龙潭也被称为“三州潭”。

潭周筑有天龙寺。也许是“一脚踏三州”之故吧,一副对联写在大门两侧:“鞍山独顶数县天,绿水分沾三州地”,横批“三州天龙寺”。

穿茶山,走田埂经石彦坑到石水涧,一路山水风光优美。

从渡河村环湖到前丁水库,水库位于回山镇前丁村西北,总库容量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万立方米,大坝为心墙土坝,高34.5米,是新昌县最高的水库土坝。一汪清水,清澈见底,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更是美妙无比。

十三、南岩丹霞行古寺古道游(南岩丹霞线)

路线:葫芦岙—空火罗—海螺底—东岳寺—化云洞—南岩寺—宋家—长安朋—后山根—苏秦—下山泊—梅渚

这条线路有丹霞地貌,有古道、古寺、古村,有历史传说,有特色村庄,有山峦奇石。青山茂林,岩壁直立,是城市居民锻炼身体的好地方。

从葫芦岙聚福园对面南岩丹霞线标牌处上山,小路修筑平整,至最高点空火罗东观磕山,重峦叠嶂烟岚四起,颇为壮观。

经过一段幽林小路,下海螺底。

再行,途经水库,从水库左侧里壁上东岳寺,游览石壁洞寺的奇观。

继续前行到化云洞拜铁佛寺、南岩寺,观南岩丹霞奇观。

穿南岩古道到宋家,拜龙亭庙。

从古道下长安朋到后山根,过草甸到古村苏秦,梅渚镇苏秦是元代古村,蛋石路、小庙、老台门都透着浓浓的古意。

过千亩桃园奇观到下山泊,从澄潭江溯溪而上至梅渚古村。梅渚因古时地多梅得名,保留了宅前塘、更楼、庵堂、祠庙、民居、店铺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有价值的古建筑,堪称是一座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博物馆。

※分享:点击文章右上方分享按钮

※阅读《新昌驴行指南三部曲》之《走过新昌19座古桥,欣赏新昌23道名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oyiduopf.com/afhzz/2680.html

当前时间: